发布时间:2025-10-17 11:26:40    次浏览
专科培训是产生精品的过程医学教育是实践科学,大致可分为四部分:首先是院校教育,包含本科教学与研究生学习;其次是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包括住院医师培训,经过住院医师培训方可考医师执照;接下来进入专科医生培训,再经过2年~3年可以取得专业资质证书;最后是定岗后的继续医学教育,完成知识的不断更新。如果把这个过程看成是递进的过程,医学院校是培养医生的地方,住院医师培训是产生医生“半成品”的过程,而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则是雕琢“精品医生”的过程。人力短缺问题造成医生“长缺”目前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专科医生培训始终没有特别成熟的做法。现实中,我国大部分医生的专科化水平其实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医学生毕业进入住院医师培训轮转后定了科室,在科室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专科化知识,慢慢成熟起来。而在发达国家,临床医师准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执业医师资格准入,二是专科医师资格准入,从执业医师到专科医师必须经过培训与考试,如果不能经过专科医生培训与考核,将无法取得专科医师准入和技术准入。在部分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科主任会将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送到基地进行专科化培训,但在一般医院,为了解决临床一线劳动力短缺问题,很多科主任不愿意把自己科里的年轻医生送出去进行专科培训而造成医生“长缺”的恶性循环。该现象时有发生,非常不利于培养均质化医生。国家提倡分级诊疗制度,最根本的是要有均质化的医疗服务,但放任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自由提升专业化水平,很容易造成专科水平发展良莠不齐,所以建立专科化培训与专科执业准入制度势在必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专科医生培训可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建立完整的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 利用好专科培训时光我国的呼吸内科也在积极探索专科化培训路径。由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共同开展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试点项目(简称PCCM),在我国某些基地医院开展已有三年了(2013年9月启动),主要借鉴美国PCCM专科医师培训经验。只有呼吸病学与危重病学有机结合,捆绑式发展,才符合呼吸学科的良性发展,这不但是顺应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提出来的,同时也符合医生救治病人的程序。在美国,呼吸与危重病专科培训项目总时长3年,至少18个月的临床训练加至少18个月的科研训练,有些项目允许延续到3年外,可顺利完成ACGME认证的专科医生项目。上海瑞金医院作为PCCM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加大人员配置力度,医院建立了从院长、科主任、执行主任,专项秘书、专项教辅负责制度,汇集教学干事、住院总、师资力量、专家的梯级团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沟通学习场景进行培训,如每周二上午教学查房,每周三晨会大病史点评会,每周三上午疑难病MDT讨论,每周三中午业务学习,周二或者周四下午专家讲座。敦促专科医生业务学习常态化、规范化,并让他们轮流主持MDT胸腔疑难病例讨论,从实际病例中学习经验。同时建立严格的轮转制度、业务学习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制度、出科考核等。在轮转制度中,要求学员第一年在呼吸科病房担任呼吸科住院总,第二年去支气管镜室、呼吸内科门诊、睡眠呼吸监测治疗室、ICU或者呼吸ICU,第三年到肺功能室、影像科或者科研实验室。资助优秀学员。在世界胸科大会(CWC)会议上,有些学员获得奖项,医院提供经济奖励鼓励年轻人,解决其生活之忧。另外,增加更多的短期互派培训。最近瑞典、英国等国家的医院开始将学员送到上海瑞金医院培训13个月;我们也在积极地与英国私人医生集团交流,希望加强互派。挖掘多种学员互派模式,也值得我们研究与探索。(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呼吸科教授 瞿介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授权。